网站首页
要闻聚焦
资源建设
事业发展
信息网络
综合管理
王选陈列馆
装备管理
资助中心
锡望永助
筑梦书香
榜样的力量
通知公告
采购招标
活动通知
党史学习教育
每日一学
党员微课制作
要闻动态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每日一学——5月28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5-28 点击数: 字体:A-   A+

一、党史现场汇

学习两个决议,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们党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总结运用历史的光辉典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而"两个决议"全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运用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追求进步和寻求发展的精神写照,起到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两个文件代表了中央对于党史重大问题的权威结论,因此,在党史的学习教育中,必须将"两个决议"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党史的重大问题上跟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所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也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延续和体现了"两个决议"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一种极端倾向,目的在于颠覆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其本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取代全部,以虚假代替真实,移花接木,妄加评说,任意曲解,目的就是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可以说是错误党史观的集大成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党史观的影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敢于亮剑,捍卫党史,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发声,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勇敢地与之交锋。"两个决议"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肯定党在过去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而且严肃提醒,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发现不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因此,证明只能由历史本身提供。"两个决议"不仅直面错误,而且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年党史中,尽管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在百年当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历史唯心主义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忽视从我国国情出发,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照搬苏联模式,结果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条化、绝对化、神圣化和经验化等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脱离中国国情,照搬书本,照搬外国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两个决议"突出地表现为对过去的一切都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武断,不感情用事;总结过去时能高屋建瓴,从大处落墨,而不是过分地纠缠历史细节,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揭示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历史唯心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既重视正确经验的总结,更加重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不在乎错误本身,而是要通过总结错误达到思想认识的巨大飞跃,以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鉴"成为"后车之鉴"。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坚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而形而上学否定对立统一规律,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马克思指出:"我们越是能够摆脱个人的好恶,越就能更好地判断这些事实本身及其后果。"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真实的情况,排除主观随意性、全面客观是我们评价历史上大是大非的根本方法。"两个决议"是"四个自信"的历史基础,从根本上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地认识当时的历史,正视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大量现实问题,揭示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着眼于当时的奋斗目标和大局,始终抓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题主线,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条主题主线,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主题主线进行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的主流本质,总结经验与教训,厘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其中,不纠缠于个人情感和恩怨的宽广限界和可贵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体现,也正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来源和团结党心、民心的关键所在。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两个决议"充分利用历史唯物观系统总结和反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昭示后人,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认识历史规律,认清新时代的中国"两个没有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通过党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对待"两个决议"作出的结论,维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并从"两个决议"中的学习党在斗争、建设和改革中的高度智慧,努力把历史机遇,掌握历史主动,以昂扬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夺取新胜利。


2、“红色记忆”主题故事

  沪渎江水滋英烈

  一个苏北乡村的穷苦孩子,在本该读书的年龄却无钱上学,与叔父、哥哥一起逃荒到上海;

  一个迫于生计的13岁少年,无奈告别童年时光,进了麻厂与大人们一同干活儿;

  一个风华正茂的17岁年轻人,自从被灌输了革命真理,便立志为拔除剥削和压迫的根子、为工人的自由权益而奋斗;

  一个18岁的共产党员,将自己的革命激情与工友兄弟拧成一股绳,谈爱国主义、谈抗日救亡,宣传劳工神圣、宣传进步思想,并且以自身的行动响应地下党组织“节约救难”号召,为难民以及前方游击队和新四军劝募、捐赠了十分可观的御寒衣物和医疗药品。然而,日伪的魔爪最终伸向了他,充满豪情壮志的英灵终结在了19岁的青春年华……

  1920年,吴国臣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今盐城市)一个贫农家庭,7岁时他跟随叔叔和大哥背井离乡,从苏北一路逃荒,于1929年来到上海。不久,叔叔和大哥先后进了沪东新怡和麻厂(后上海第一毛条厂)做工。当时的吴国臣未满10岁,不符合进厂做工条件,为了生存,他只得背起箩筐与其他贫苦孩子一起,靠捡破烂艰难度日。1933年,13岁的吴国臣也进了新怡和麻厂做童工。

  1937年,中共中央重建上海沪东地区的党组织。不久,新怡和麻厂也建立了党的地下支部。地下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出身贫苦的青年人灌输革命思想,启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吴国臣苦大仇深,反抗意识十分强烈。在接触了革命真理后,他很快与之产生共鸣,萌发了为革命、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愿望。那时他经常秘密地和地下党员焦应元、高思龙在一起,在韬朋路(今通北路)一家过街楼上谈爱国主义、谈抗日、谈革命,至此,吴国臣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新怡和麻厂停工,吴国臣又随家人前往苏北避难。目睹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英勇抗日,将仅剩的粮食救济难民,吴国臣深受感动。不久,上海沦为“孤岛”。新怡和麻厂复工后,吴国臣重新进厂,仍在麻厂细纱间做落纱工。

  那时,新怡和生产麻布、麻袋、棉纱及坯布等,由于军工和民用需求量大,企业发展很快,工人增至四千五百多人。吴国臣对新进厂的工人弟兄十分热情,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学习生产技能。而他自己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下,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这时,麻厂地下党支部经过慎重考察,决定吸收吴国臣为中共党员,1938年秋,经王月辉介绍,吴国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吴国臣时时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注意保守党的机密,牢记和执行地下党员的准则和纪律,只要是为党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每次都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当时,正值民族危亡的时刻,吴国臣接受了党组织关于要在群众中大力开展救亡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深入到工友中间,用自己朴素的语言,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他说:“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主人,只有劳动创造世界,如要过好日子,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是他们把我们的幸福夺去了。”

  他以自己的爱国进步思想,带动影响了许多人。因为他懂得,要团结教育工人,就必须对他们积极宣传国内外抗日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这是很重要一个环节。因此,当杜美电影院(今东湖电影院)上映苏联革命电影时,尽管他的收入微薄,仍尽其所能,时常掏钱买票请积极分子观看电影,以达到教育启发工友的目的。

  1938年冬,上海地区党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开展“节约救难”运动,号召全市人民为难民捐献寒衣,其中部分用作支援新四军的御寒衣物和医疗药品。新怡和地下党组织在中共外商(英美)委员会指示下,在全厂职员中开展劝募寒衣的活动。在麻厂地下党布置任务时,吴国臣自告奋勇在第一线做劝募工作。
‎之后,吴国臣寻找各种机会,活跃在工人中间,动员他们帮助无家可归的难民,帮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他在讲述自己亲眼目睹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故事时,充满感情地说:“那些难民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新四军是我们的队伍,我们要尽力捐助他们。”

  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工人们工资虽然都很低,但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这些数目十分可观的捐款都汇集到当时的专门机构——上海译报社,报社还在报刊上登载过新怡和工人的捐款数额。

  1939年9月,吴国臣所在班组的工头刘林元因没能满足原新怡和麻厂工人顾秉乾的复工要求,顾便对刘怀恨在心,他向在日军宪兵队当汉奸的亲戚告密,栽赃诬陷,说刘林元是共产党。

  9月15日上午,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包围了盐山路德和坊15号的整幢房子,并闯进屋里进行搜查。刘林元、吴国臣等新怡和工人都寄住在那里,日本宪兵在刘林元家里抄出了抗日传单,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吴国臣、吴国钧、刘林元等五人一齐押上警车,带至许昌路宪兵队(今许昌路227弄特号)。

  下车时吴国臣意味深长地对同伴们说:“今天我们到这里,只有各打各的官司。”暗示一起被捕的工人,要求他们各自顶住,说什么也不能牵连别人。在宪兵队,吴国臣因为有募集寒衣活动的经历,受尽了敌人的严审讯酷刑,不知昏死过去多少回,但他拒不承认劝募寒衣是共产党领导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威武坚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

  当天,一起被抓的刘林元即遭日军活埋。翌日,吴国臣也遭敌人毒手,英勇就义,年仅19岁。

  沪渎江水滋英烈,申城朝阳映国臣。解放后,吴国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12月,上海市总工会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展出了吴国臣烈士的事迹,追思他短暂的一生和为人民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号召人们学习吴国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告慰烈士不朽之英魂。


三、回顾党史100年

  

图片 2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