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聚焦
资源建设
事业发展
信息网络
综合管理
王选陈列馆
装备管理
资助中心
锡望永助
筑梦书香
榜样的力量
通知公告
采购招标
活动通知
党史学习教育
每日一学
党员微课制作
要闻动态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每日一学——5月29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5-29 点击数: 字体:A-   A+

一、党史现场汇

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978 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曾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重要成员还有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等。虽然“我算是个领班人,但我们还是一个集体。”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1975 年至1978 年;主要特征是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对我们这个集体,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真正干出了实绩。”因为事实证明,“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进一步证明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和坚强有力。

2、“红色记忆”主题故事

  迟到七十年的一封“家书”

  我是一名乡邮递员,今年27岁,每天工作就是分信、送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平静无波,我感觉自己的青春已经没了激情。

  如今通信方式发达,人们经常网购,信件也少了许多。这天,我在分拣挂号信时叫了起来:“收件人居然是一位烈士,没开国际玩笑吧?”同事们都围过来看热闹。

  我擦了擦眼睛,仔细看了看信封,上面写着“朱永祥烈士收”,信封下方有一段话:“该烈士(27岁)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谢谢。”落款是一个叫华明的人,来自某烈士陵园管理处。

  哦,还是位“同龄人”嘛,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浪,顿时充满全身。这封信重量轻,但分量不轻,捏在手里沉甸甸的。

  收件地址写着“诸夏村”,经过行政区划沿革,现已不存在了,或许是同音的“朱下村”吧?我细细琢磨着,赶紧驱车来到朱下村。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朱下村是个大村,有近八百余户、六千多口人,算上已故人员,数量庞大。我又专程去了派出所,花费整整几个小时,结果查无此人。

  按常规操作,这信可以作退信处理,但我不甘心,一心想找到“收件人”,于是我每天送信途中见人就问,可惜没有人认识朱永祥。

  “朱永祥,你到底在哪呀?”妻子说我梦里也在反复唠叨,看来我真是“着了魔”。

  几天后,我听一位老人说,离朱下村两公里的寨后村有几个姓朱的烈士。我欣喜若狂,马上去了寨后村,找遍姓朱的几户人家,结果信息对不上。

  没办法,我绕回朱下村,重新挨家挨户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天,我在村东口问一位八旬老人,他自称与朱永祥家老宅一墙之隔,还比画着描述,他印象中的朱永祥是一位高个子机枪手。老人用笔歪歪扭扭地在香烟壳纸上写了个地址,塞给我。

  按着老人给的信息,我终于找到了朱永祥侄子。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寄件人华明,送信那天,他特地赶来,还和我聊了他的经历。

  几年前,华明作为退伍老兵来到烈士陵园,守护着这些未曾谋面的“战友们”。那年,华明刚好也是二十七岁。每天,他用毛巾把一块块墓碑擦得干干净净,尽管碑上连烈士的名字也没有,但华明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每逢清明和冬至,华明都自掏腰包,买几十束鲜花一一放在每块碑前。

  华明总想为这些战友做些什么,他寻求各方部门帮助,经过查阅资料,几番努力,终于找到了这支部队花名册:

  邵*,山东威海蒋西区巨野村,20岁;

  陈**,安徽霍邱三区黄家庄 ,22岁;

  赵**,山东沂东梁水区苏村, 26岁;

  张**,山东费县三区茂峪村, 19岁;

  牟*,湖南荣林玉风区牟家洲,22岁;

  ……

  这些烈士短暂而又珍贵的人生,浓缩在这密密麻麻的表格里。望着这些陌生的名字,泪水模糊了华明的双眼。

  无名烈士有了名字,可如何找到烈士家人,让烈士“回家”?华明想到了写信的方式。

  华明在信封上用大字号标明,收信人是烈士名字,落款是烈士陵园的详细地址,并附上自己的手机号。就这样,八十多封迟到近七十年的家书,带着华明的殷切期待,从烈士陵园发往全国各地……

  听了华明讲述,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了不起啊!”华明摇摇头,喃喃自语:“我做这些不算啥,要知道,这是战友们绽放的短暂青春啊!”

  朱永祥老实巴交的侄子,四十五年来第一次收到从未见面、但总听奶奶生前唠叨起的叔叔的信件。他一激动,跑到山上,把信放在一座坟前,大声说:“奶奶,叔叔终于有消息了!您老可以安息了。”

  华明动情地告诉在场的乡亲们,1947年,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发起“菏泽奔袭战”,朱永祥同志就是其中一名战士,那年他刚好27岁。将士们怀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爱国情怀奔赴前线,不少人从此一去不回……

  乡亲们用袖口纷纷擦泪,从不轻易落泪的我,泪水也在眼眶里翻滚。

  阳光明媚的一天,朱永祥的亲人们来到烈士陵园。他们不知道朱永祥埋在哪座墓里,便在每座碑前都虔诚地拜了几拜。临走时,他们从陵园里刨了三抔黄土,装在牛皮纸信封里,带回了村。至此,在外漂泊了近七十年的朱永祥的忠魂,以特殊的方式回到了亲人们身边,回到了生养他的故土。

  这件事被写成了新闻报道,题为《隔着生死和近七十年时光,二十七岁的邮递员帮生命定格在二十七岁的烈士找到回家之路》,我因此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第一次,我感到自己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上伟大的征程。

  当晚,我睡得正香,耳旁隐约响起一个陌生但亲切的声音:“谢谢你,帮我找到了家。”

  “别这么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是你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梦里,我想上前握住他的手,却一下子醒了。

  我决定,要心怀对生活的热忱,把每一天活得热气腾腾;我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烈士回家,让我的青春也激扬起来!


三、回顾党史100年

图片 1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