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聚焦
资源建设
事业发展
信息网络
综合管理
王选陈列馆
装备管理
资助中心
锡望永助
筑梦书香
榜样的力量
通知公告
采购招标
活动通知
党史学习教育
每日一学
党员微课制作
要闻动态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每日一学——6月5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6-05 点击数: 字体:A-   A+

一、党史现场汇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大会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大会对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大会还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大会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并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了归纳,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二、“红色记忆”主题故事

世上有根最长的线

退休后,我经常回老家陪父母居住。老家叫“化妆集”,在黄河故道上,北岸就是另一个省……

去年中秋节,我在前街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坐在院门口的一把老木椅子上缝补衣物,她头戴一顶红色的老年帽,白发齐刷刷地亮在帽檐下,像蚕丝。我便上前与她拉呱儿。

交谈中,得知她已经96岁了,眼睛还好使,就是有点耳背。再看看,她穿的衣裤都是新的,就是膝盖处和胳膊肘打了补丁。我心想,她这么大年纪了,还不丢针线活,还在新衣裤上打补丁,少见!

我问她:“您老几个孩子?”她答:“仨,俩闺女一个儿。”“能瞅见针眼不?”“能,就是费劲儿。”她一说话就笑,满脸皱纹似细波荡漾,她问我:“你是谁家的孩儿?”我答:“后街老司家。”“好,好,过节了回来看看爹娘?”“是的,是的。”

回到家后,我便跟母亲说起她,母亲说,那可是个有福的老人,孩子孝顺,现住在大闺女家,见谁就问有要缝补的衣裳没、她儿子呢。在她跟前可别提她儿子。咋啦?她儿子几十年前在边境打仗时牺牲了,听说还是个营长。接到信儿,她老伴不吃不喝,过了个把月也走了……

我也是当过兵的人,马上意识到有故事,便打破砂锅问到底。

母亲说,这老太太年轻时嫁给了外省一个胳膊负过伤的人。解放后才知道,这人是地下区委书记,负伤后就在她家养伤。时间长了,两人就好上了,结婚生子都在她娘家。刚解放那会儿,上边经常有人来找他们,说是在城里市里已给他们安排好了工作。这两口子就是不去,说当农民也挺好的,不想给国家添麻烦。这不,一辈子也没有离开那个小庄子,直到去年她闺女才把她接来住。住闺女家她也闲不住,真好。

下午我又过去,看到她身边多了几个大龄妇女。她们在秋日的阳光下陪着老人家说说笑笑,手中针线飞舞,还有打毛衣的。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抓拍了几张。一看我拍照,老人家身边的人慌忙躲开,好让出镜头。老人家四下里望望,疑惑地问:“跑个啥哩,准不是计划生育的来了?”这一说,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笑谈中,我才知她大女儿、二女儿也在场,年龄都在七十开外。大女儿说:“俺娘好逗笑话,加上有些耳聋,经常打岔。有一次,她看到一个俊妮穿着牛仔裤,烂边露膝的,就拦住人家,说‘闺女,你这裤子你娘也不给补补就出来了,忒不遮体了’。那妮儿回道‘要的就是这效果’。娘说‘啥小裹大裹的,再小再大也得护严实——过来俺给你补补’!那妮儿一听,说‘我回家就换,再不穿啦’,就一溜小跑离开了。”

接着,大家打开了话匣子,其中就提到了那场有名的战役。

1949年初,淮海战役在豫东陈官庄落幕。战事紧张时,县委动员支前,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她说:“俺家男人去不了,俺去!”安顿好家里,她上了战场,被派到一个救护站帮助医护人员清洗绷带和打扫卫生。那个冬天雪大天寒,她的手指头都冻烂了。看见伤病员的衣裤破了,她必定一针一线地缝补好。线不够用了,就拆自己被褥上的……

奇怪的是,老人家其他的话听不清,一听说救护站,她突然插话道:“不管穿啥色的军装,到了这救护站都是咱中国爹娘的孩子——后来他们很多人都随大军南下了。俺记得可清:有一个外地口音的小伙子临走时跪下给俺说了几句话,说的啥俺也听不大懂,就一句听懂了:‘大姐,我身上有您的线’……”

这老人家唯一的儿子长大后也被送往部队。她说,生就男儿身,铁杵磨成针。说着说着,她的二女儿发话了,说多年前她和大姐陪母亲去了几千里地之外的那个边境烈士陵园,在弟弟的墓碑前,老人家打开了一个包袱,里面都是弟弟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洗得干干净净,上面是补丁摞补丁,针脚密实。老人家哭喊着,只说了一句:“俺的儿啊,娘看你来啦……”

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唏嘘不已。我看到老人家身旁多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子,里面都是一轱辘一坨的线,什么颜色都有,我便岔开话题问:“咋这么多线?”老人家笑了笑,举起一只手扩住左耳问:“你说啥?”我提高了声音又重复了一遍,她抿抿嘴说:“这会儿的线比以前的劲道。”旁边有人说:“老太太的孙子也在部队,是个中校军医,去武汉抗击过新冠疫情。这孩子就是再忙,每年都不忘给奶奶寄回来线……”

说话间,我注意到老人家的十根指头关节已变形,像是秀竹的硬节,其中一根缠着胶布……衣摆上有一根钢针竟然穿的是一根白发,兴许是误将白发当银线了!盯着那钢针那白发,我不由得跪下,紧紧地抓起了老人家那双硬朗的手……

回到市里,我将所拍的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了热议,点击率极高。当天就有几个老战友与我联系,说一同去看看老人家。

约定好时间之后,我们几个开车直奔化妆集,每个人不约而同地都带了一轱辘线。到了地方,我看到老人家依旧在院门口飞针走线。我们怕惊动了老人家,便脚步放轻地走过去。其中一个战友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了世上最长的线!”

到了老人家跟前,我们几个战友并排立正,随着一声“敬礼”,几只右手齐刷刷地举起,面向老人家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三、回顾党史100

image.png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