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史现场汇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966年,正当我国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原因。
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由于忽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继续最求高指标,经济建设的冒进之风有增无已。
这一时期,三线建设成果引人注目,国防、科技业绩显著,民用科技也有突破。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对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科技、军队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经过全面整顿,形势明显好转,大部分地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6年1月8日,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1976年7月6日,德高望重的朱德逝世。1976年9月9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逝世。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三位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相继逝世,全党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也深深思虑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976年10月,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毅然采取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党和国家的工作开始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化大革命”是党在领导人民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遭到的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纠正了这一严重错误。历史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红色记忆”主题故事
红米饭
小时候,采茶季节到来,母亲要上山采茶叶了,她就叫我在家里照看妹妹;养蚕的日子到来,母亲要到地里去摘桑叶了,她就叫我坐在大门边的小板凳上,拿根长长的竹桠枝,守护晒场上的麦子、谷子、豆子、玉米,别让鸡们、鸭们、鸟们偷吃。
每当要我干这些活的时候,母亲总是说:“今天,阿妈给你们煮红米饭吃。”
红米饭,其实是用自家的红米谷子碾出大米、蒸出来的米饭。米是紫红色的,煮出的米饭也是紫红色,不仅色泽好看,而且格外香,的确是一般大米无可比拟的,如今所谓的香米,也远不及它的味道。
平时母亲舍不得做红米饭,因为红米谷子产量低,又种得少,只有过节、招待亲友或犒劳我们,母亲才舍得蒸红米饭吃。
在我的记忆中,红米饭不止是红得好看,香得诱人,在那红红的颜色里,还藏着一个关于红军的悲壮故事。
1936年的秋天,父亲每天用蒲包带着中饭,去一个叫北坑塬的地方摘茶籽。中午,他到一个纸槽棚里热饭时,认识了一个纸槽工。那纸槽工当时吃的就是红米饭。出于好奇,父亲尝了尝他的红米饭,觉得很香。那纸槽工很热心,同父亲也很讲得来,他当时便与我父亲约定:“下次我去老家,给你带点红米的谷种来。”第二年春天,父亲果真喜滋滋地从他那里扛回了一布袋的红米谷种。从此我家也种起了红米稻谷,也开始有红米饭吃了。
父亲后来才知道,给他红米谷种的纸槽工是江西上饶人,还是个红军。
这红军原是寻淮洲、粟裕部下的一个战士,名叫余大斌。在1934年的长征途中,余大斌所在的先遣部队于安徽太平县谭家桥遭遇王耀武的部队阻击。由于这支红军先遣队一路连续疲劳作战,加上弹尽粮绝,在这场激战中,红军失败了,著名的红军伏击战专家寻淮洲将军也牺牲了!突围时,余大斌与部队失去联系,只身从皖南翻山越岭流落到我们四灵乡的北坑塬,他在大山里一边做纸槽工,一边暗中寻找失散在千里岗一带的其他红军,还给山民们宣传革命道理,同时在深山里组建起一支游击队,继续和当地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恶霸地主进行顽强的斗争。
1937年1月,余大斌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他受尽敌人的各种折磨,也绝不说出其他红军的下落。同年的2月13日,余大斌被残忍杀害。
红军战士余大斌虽然牺牲了,但他给我们家的红米谷种,还在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生长,并在村里扩展开来。
每当我端起香喷喷的红米饭,总会肃然起敬地想起井冈山、想起红军长征、想起那个名叫余大斌的红军烈士来;而每年清明节这天,我的父母也会盛一碗红米饭、做上几个菜,一并摆在堂前的桌上,默默地怀念、祭拜他。
三、回顾党史100年

上一篇:每日一学——5月27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