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1923年6月,党的三大经过热烈讨论,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大会还规定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遗憾的是,大会没有提出工人阶级争取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直到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进行不断探索
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党的三大对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作了片面的估计,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
三大结束后一个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传到中国,强调:“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加强共产党,使其成为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会中聚集工人阶级的力量,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指示还提出:“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在中国进行国民革命和建立反帝战线之际,必须同时进行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土地革命”,同时,“应当力求实现工农联盟”。
共产国际的指示,对于中国共产党克服三大的不足,对于党进一步认识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问题的真正解决,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断努力。四大召开前,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先后撰写《中国农民问题》《外力,中流阶级与国民党》《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论工人运动》等文章,对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进行探讨,为后来党的四大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共合作的具体实践要求党“取得领导的地位”
1924年1月,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后,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形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大发展,基本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但是,仍有一些地主买办分子、官僚政客和南方军阀留在国民党内,并占有一定的地位,构成国民党右派的主要基础。
1924年6月起,国民党右派相继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及所谓《护党宣言》,攻击污蔑共产党。国民党右派的活动,使共产党人意识到,必须坚决反击痛斥其反动行为,同时,还必须从理论上回答和解决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于是,在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上,代表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深入探讨。
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革命的领导权
经过探讨,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大会指出:中国民主革命是“十月革命后,广大的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它既“是一个资产阶级性的德谟克拉西(英语“民主”的音译)革命”,又“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因此,“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关于工农联盟问题,大会强调,“中国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之发展,当与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为正比例”,其中农民是“重要成分”,“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不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对于国共合作问题,大会总结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后指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既要反对“左”的倾向,也要反对右的倾向,而右的倾向是党内主要危险。共产党要做到: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民众宣传上扩大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既帮助国民党在实际运动和组织上发展,又加紧同国民党内的妥协倾向作斗争。
四大解决了民主革命领导权问题,统一了全党认识。四大以后,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进一步发展,促使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反帝运动爆发,掀起了中国大革命的高潮。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四大对于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也没有作出明确的、具体的回答。同时,四大也没有认识到国共合作中既团结又斗争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武装对于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意义。这些,都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出席会议……陈独秀年长,我们又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了以后大家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同意了他的意见。”
罗阳(1961.6.29-2012.11.25),男,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航空工业沈飞董事长兼总经理。2012年11月25日,罗阳随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罗阳同志逝世以后,被评定为烈士,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航空英模”等称号,荣获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心系现场
罗阳,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12年11月18日,他乘坐的直升机准确地在辽宁舰着陆。这次,罗阳将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身份,进行舰载机第一次实际着舰试验。
上舰前,歼15已经完成了数千次模拟着舰试验。接下来几天,罗阳不分白天晚上地忙碌着。他手里总拿着个小本,里面记满了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数据和符号,像宝贝一样,开会时带着,吃饭时揣着。罗阳深知,这次上舰,是他和歼15的“高考”,责任重大!
距离正式进行着舰试验的日子越来越近,弥漫在航母上的紧张气氛愈加浓厚。
11月23日,辽宁舰劈波斩浪向预定海区驶去。
6时,罗阳起床了,没等洗漱,他就爬上甲板看天气。雪停了,天晴了,天边露出霞光,罗阳很兴奋:“是个好天气,能飞!”
8时30分,罗阳来到舰岛三层的连廊上迎接歼15的到来,这里距离甲板上的飞行跑道只有三四十米。
9时03分,一架歼15飞临辽宁舰上空,轰鸣声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它矫捷的身影了。歼15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试飞员娴熟地操纵着战机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近乎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500米,300米,100米……巨大的战机高速扑向甲板,两个主轮在触到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拦阻索,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停了下来。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一向沉稳的罗阳也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第一天着舰试验结束,罗阳拿到厚厚一摞数据表,他认真审看着,把关键数据在小本上记下来。
11月24日,歼15着舰试验再次取得成功……
11月25日,辽宁舰要返回大连港口了,罗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早餐也没有去吃。不知为什么,今天一起床,他就感觉胸口闷得慌,全身无力。
9时,辽宁舰停靠码头。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室,一个小战士想帮他提行李箱,他说:“谢谢,我自己来。”他走到舷梯口,迈上两级台阶,却吃力地停了下来,回头对小战士说:“小同志,还是麻烦你帮我提一下吧。”
罗阳上了面包车,一路疾驶。进了宾馆房间,罗阳就倒在床上,脸色苍白,表情痛苦,同事从没见过罗阳这个样子,赶紧把他送往离宾馆最近的大连友谊医院。
车离医院100米时,罗阳陷入了昏迷。大家将他抱到担架上,来不及进急诊室,就在门诊大厅里实施紧急抢救。罗阳的衣服散开,他一直揣着的小本掉在一旁倒扣着,封底上有他写的一行字:“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所有人都在期盼奇迹出现,但奇迹没有光顾这位功臣, 12时48分,罗阳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多方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
此时,几步之外候诊大厅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的镜头……
此情绵绵
罗阳离世,可他的妈妈却在苦苦等着儿子回家。
母子情深,以往每次罗阳看罢妈妈下楼后,妈妈都要伫立在五楼的窗口前向儿子挥手,目送儿子远去,罗阳也会回头看看妈妈的身影,然后挥手告别。“回头凝望、挥手告别”,住在这个干休所的人们全都记住了母子俩的这个经典姿势。
有时,罗阳经过妈妈的住所,实在太忙,千金一刻,他顾不上上楼,就在楼下给妈妈打个电话,然后妈妈就开了窗户,母子俩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挥挥手,凝视着,千言万语,尽在这挥手之间。有一次,罗阳到了楼下,给妈妈打了个电话,但迟迟不见窗户打开,罗阳的心猛地一沉:妈妈不会有什么事吧?他正要奔上楼去,窗户开了,妈妈出现了,微微笑着,挥动着手,罗阳这才舒坦地放下了心……
2012年11月25日,罗阳的妈妈一大早起床,就有点沉不住气了,她几次拿起电话,想和儿子说点什么,但她想了想,又放下了话筒。她知道,如此重大的任务刚刚结束,不可以随便打搅儿子。她给儿媳和女儿打电话,电话都没有接通,这让老人有点心慌。她不知道此时罗阳的妻子和姐姐已经在护送罗阳回家的灵车上;她不知道单位已经派人到儿子家里布置灵堂;她不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儿子已经在回家的路上……
晚上9点,罗阳的灵车从大连赶回沈阳,车上的人不约而同地说:“先让罗总回家看妈妈!”灵车围绕着那条熟悉的小街缓缓行驶,相信罗阳看见妈妈在楼上向他挥手了!这一夜,千百个沈飞人开着自己的车来到试机跑道,一齐打开汽车大灯,照亮罗阳回家的路……
本色似金
罗阳去世后,到他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走进他简朴的家,像是走近一张褪了色的老照片:老式的装修,陈旧的家具;客厅里的六盏灯,有三盏是不亮的;一张老旧的桌子,一碰就“嘎吱嘎吱”作响。人们不由得感慨: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怎么住这样的房子?为什么不重新装修一下?
这间房子,是罗阳在航空工业沈阳所工作的时候搬进去的,一个普通小区里的一个普通单元,他一住就是十几年。调到航空工业沈飞工作以后,公司考虑到他上班远,不方便,三次研究调整他的住房,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们家人口少,现在的房子已经足够住了,不必再考虑我的住房问题。”
妻子多次对罗阳说:“咱们不要新房子,但把这个老房子重新装修一下总可以吧?”
“可以啊,等过一阵儿我有时间就装修。”罗阳这样答应了好多次,可如今斯人已去,屋子依旧。
罗阳是大型军工企业的老总,对自己要求分外严格。秘书至今记得,罗阳的办公桌上,经常放一摞已经单面打印过的废纸,他正是用这些废纸的另一面,起草所有文件和各种材料。
2012年11月25日深夜,罗阳猝然离世的当天晚上,沈飞办公室副主任翻遍电脑里的罗阳照片,这位办事沉稳的老主任,不禁掩面失声痛哭:“一个大型军工企业的老总,找一张标准照有这么难吗?”
真的就这么难,罗阳生性低调,别说标准照,偌大一个沈飞公司几乎找不到他的采访影像,只有他在生产现场的一些镜头。上级领导来视察,他让技术主管介绍工作,自己跟在一旁;集团公司领导合影时,罗阳总是往旁边站,秘书提醒他应该往中间靠,他却说:“这种事情,站在哪里还不都是一样?”秘书多次让他补拍标准照,他总是嘴上答应,从未行动。
很多人认识罗阳,是从他的遗照开始的,谦逊的笑容里带着一丝憨厚,可谁又能知道,这样一张遗照,竟是连夜从一张庆典合影里抠图做出来的……

上一篇:每日一学——4月14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