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作为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关键人物,邓小平一度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中美关系进展迟滞,建交过程一波三折。
1977年1月,吉米·卡特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认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的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1977年8月下旬,卡特派国务卿万斯到中国作“探索性访问”。十分巧合的是,一个月前,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政军的一切职务,给停滞中的中美关系谈判带来了新的生机。
经过近半年的谈判,中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晚9时),中国和美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将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强调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而就在当年12月14日,卡特向邓小平发出访美邀请,他当时估计邓小平大概在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6月份会成行。令他意外的是,雷厉风行的邓小平在24小时之内就作出了决定,1月份访美。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在美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中国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两度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成为当年最让美国公众感兴趣、关注度最高的外国领导人。邓小平以他的坦率、热情、从容和智慧,让美国、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和开放意识。
当时,国际社会都真切地感到,中国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它正以踏实的步调走向世界。
1930年春,战斗在苏中如(皋)泰(兴)地区的红十四军,粉碎了敌人的“五县联剿”,军长何昆乘敌前脚收兵回城,后脚夜袭如皋、靖江、泰兴三县交界的长安市,歼敌一个中队,摧毁了敌人据点,打开地主的仓库,把粮食分给了青黄不接的老百姓。土豪劣绅、恶霸地主闻风丧胆,纷纷购买枪支弹药,抢修工事,负隅顽抗。
如皋西乡卢家庄,盘踞着七大卢姓地主,将各家护院队合并为保卫团,公推老奸巨猾的豪绅卢松庭为团长,以他家大院为核心,连夜加高、加厚围墙。墙头上装了带刺的铁丝网,又在内墙下面挖了半丈多宽的深沟,铺上柞树树枝,灌了大粪,即使越过围墙,落脚也被柞针钉子刺得哭爹喊娘,又臭不可闻。
攻下长安市后,军长何昆的目光盯住了卢家庄,打下这个顽固堡垒,能让其他据点的敌人闻风丧胆。于是,何昆军长化装前去侦察,发现这个据点四面环水,高墙深沟,朝南七家地主的大门,统统钉上了铁板,仅有的一条门前东西通道,两头是炮楼把关,路下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望而生畏,易守难攻。
卢松庭不是省油的灯,在不断加固、增设工事的同时,还撬动一位神秘人物,以形成攻守同盟,因这个神秘人物有“通共”嫌疑,共军来攻,就会投鼠忌器。一石二鸟,黄埔四期的何昆纵有三头六臂,能奈我何?
这天,何昆军长在军部来回走动,盘算如何攻克卢家庄。红十四军号称一个军,其实,下辖的两个支队加起来才二千多人,第一支队远在南通、海门一带,调来支援,中间又隔着数十里的敌占区,远水难解近渴。手下可用的二支队,虽有一千多人,但两人不足一条枪,多半人扛着大刀、长矛,还要分兵把守进入卢家庄的各个要道,以防援敌反包围,仅凭这点有限的兵力,够呛!
这时,王玉文走了进来。王玉文是如泰中心县委书记兼泰兴县委书记。不等何昆招呼他坐下,他就掏出一封信,双手呈上。信上写道:
二先生钧鉴:
红祸当头,敝庄首当其冲,危若累卵。吾等同命相连,当同舟共济,故请求差遣一班精兵前来相助,多多益善。一俟五县联剿止水重波,当即奉还,重礼酬谢。不然,余若不测,则唇亡齿寒,弟亦危矣!
落款是卢松庭。何昆军长把信看完,问王玉文:“二先生何许人也?”
二先生姓季名恺,是夏堡一个大地主的二公子,文质彬彬,人称二先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如皋县党部成立“清党”三人特别委员会,其中季恺虽为省里指定的特别委员,却暗中配合潜伏在县党部的王玉文等地下党,将国民党右派扫地出门,共产党毫发未损,省“清党特派员”反被“解省查办”,“清党”清出了全省奇葩。有人密告季恺“通共”,县长苦于没有证据,才没敢抓他。眼下季恺卸职在家,筹钱准备去上海再给红军搞一批武器。接到了卢松庭的求救信,他一看就识破了卢松庭的诡计,便派王玉文安排在他身边的秘密交通员小俞,将信送给王玉文,商量对策。
何昆军长听了王玉文的介绍,两眼一亮:“既然此人可靠,我们不妨偷梁换柱!”
王玉文是红十四军二支队前身如泰工农红军主要创始人,擅长于出奇制胜,心有灵犀一点通:“派我们的人,冒充季恺的保家团,深入虎穴,里应外合。军长,你是这个意思吗?”
“对头!这样可以减少伤亡。你去请二先生写一封亲笔信交给我,要绝对保密。”
“军长,写信没问题,但卢松庭是条老狐狸,稍一不慎,就会穿帮,全盘皆输。请把王胡子叫来,我们商量一个万全之策。”
王胡子曾是王玉文的侦察班长,机智过人,现为军部特务队长。当晚,王玉文带了王胡子赶到夏堡季家,与季恺见面后,小俞带领王胡子去熟悉季家情况和保安团的防务,以防卢松庭在某些细节上盘问出破绽。王玉文对季恺说:“容易到手的东西不当事,你最好拿拿架子。”
季恺心领神会,按兵不动,卢松庭只好亲自出马,带了银票,季恺才“盛情难却”。
四天后,王胡子一行十五人,带了季恺的亲笔书信进了卢家庄。卢松庭见队伍中有个兵,只有一条胳臂,右手袖子空空如也,便大骂季恺用残兵敷衍他,太不地道!王胡子指着树上飞来飞去的喜鹊,向独臂一努嘴:“打一只下酒。”
独臂左手拔出盒子炮,手起枪响,一只喜鹊应声落地。
卢松庭刮目相看,又借接风宴试探季家情况,见王胡子对答如流,滴水不漏,这才放下心来,恭请王胡子帮他训练保卫团。王胡子不辱使命,立正、稍息、列队,训练有方,卢松庭心悦诚服。王胡子又以手把手互教互学的名义,将带去的战士掺入了保卫团,对保卫团进行全面控制。
准备就绪,3月23日,何昆接到王胡子转来的情报,当夜就用牛车拉去两门土炮,隔河分别对准两头炮楼猛轰,点燃洋油箱子里的鞭炮,“枪声”大作,战士们又齐声高喊“活捉卢松庭”。卢松庭哪见过这等阵势?吓得不知所措,王胡子说:“我去顶住,你先躲一躲。”
哪里躲得了!王胡子的人控制住炮楼,突击队破门而入,里应外合,全歼保卫团六十多人,七个大地主悉数就擒,当夜交给农会公审。
兵不血刃。战斗结束后,何昆握着王玉文的手说:“我想登门拜谢那位二先生。”
王玉文对何昆附耳说:“他对黄埔出身的军座心仪已久,三天前就去上海买一份见面礼了,有请军长给我一个中队潜伏到江边,准备接货。”

上一篇:每日一学——5月24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