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7年11月初,毛泽东就曾指示:“文化大革命”就是整党、整团、整政府、整军队;党要“吐故纳新”……11月,中央文革小组整理出一份筹备九大的通报,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新生力量”选入党的中央委员会;要把“叛徒、特务、自首分子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统统清除出去,以根除隐患”。这些实际成为九大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党代会,完全破坏了民主推选党代表的传统。在九大代表的产生工作中,由于党组织瘫痪,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选举,大都是由革命委员会同各造反派组织的头头协商决定或上级组织指定的。一批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指责为“老右”,甚至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而被排斥在九大之外;林彪、江青一伙及其爪牙,成了九大的代表;一些“革命造反派”的代表,有的是在确定为九大的代表以后,才赶办入党手续的。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毛泽东、周恩来都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努力。
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出席九大,也有一番不寻常的经历。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江青一伙就企图揪斗朱德。他们鼓动一些人在中南海贴出“打倒朱德”、“炮轰朱德”、“黑司令”的大字报,还把这类大字报贴到街上。1968年,谢富治等又制造出“伪党”假案,诬陷朱德是“中国(马列)共产党”中央书记……要进行批判。
毛泽东直接进行干预,坚决制止了他们的阴谋活动,提出,朱德同志是红司令,如果要开他的批判会,我就出席作陪。直到九大前,有人仍然以莫须有的罪名,企图阻止朱德参加大会。是毛泽东的坚决提名,才使阴谋未能得逞。
在九大期间的4月21日,朱德在华北组会议上说:“我和毛主席在一起四十多年,几乎天天在一起。把我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是不符合事实的,毛主席听到也会反对的……”对林彪、江青一伙的阴谋进行了揭露。
可是,林彪、江青一伙并不甘心,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又策划不选朱德进政治局。毛泽东说,朱毛是联在一起的。坚持把朱德选进政治局。后来,毛泽东见到朱德时说:“人家说你是黑司令,我开始说你是红司令,现在还说你是红司令。”
陈毅是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元帅,共和国杰出的外交家,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他就靠边站了,没有工作,遭到的冲击并不比别人少。他被列为九大代表,是毛泽东坚持的结果。当时对他的所谓问题,并没有平反,也没有个公允的结论。
陈毅向毛泽东提出:“我怎么能出席这样的会?我是右派啊!”
毛泽东说:“好啊,那你就代表右派嘛!”
还有许多老同志作为九大代表出席这次会议,是经毛泽东亲自提名,做了许多论争才让参加的。
以上不难看出,毛泽东不得不亲自干预出席会议代表的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的做法,足见阻力之大,问题之严重。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也曾被列入九大代表的名单之中。至于代表是怎么选上的,无须细论。值得一说的是,这份代表名单不知是谁送到毛泽东那里了,还是谁跟毛泽东讲过这件事情,总之,毛泽东知道了李讷也是九大代表。他很不赞成。在那份代表名单上,他提起笔来把李讷的名字给圈去了,并指定从警卫部队补选一名代表。这样,警卫一中队的副区队长耿文喜就成了九大代表。

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华好儿女中,有一位英雄曾是我家邻居,当年我们院子里的小孩都管他叫张叔。
上世纪70年代,我上的小学组织传统教育活动,就是请张叔给我们上的课。当时一见到主席台上的张叔,我就很自豪地和周围同学说,他是我们家邻居。而张叔的英雄故事,也就是在那一次牢牢地留在了我心里。
张叔是1950年底参加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成为了一名汽车团的战士。因为是高中毕业生,1953年初经过短期培训,又成为了团里“排定时炸弹”小组的教员。那一年,美军投放了大量新型炸弹,志愿军战士没有见过,一开始吃了不少亏。
一天早晨,张叔接到了下面连队的电话,说敌机在公路附近投下了许多带“蝴蝶翅膀”的炸弹,不知道怎么处理。张叔一听,饭都没顾上吃就赶赴现场。可惜晚了一步,连队的战士心急,还是想按照老办法在炸弹上绑绳子拖走,没想到刚一绑绳子,炸弹就爆炸了,一位战士光荣牺牲。讲到这里,张叔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位牺牲的战士刚参加了他组织的排弹培训,还极力邀请他去连队现场指导。没想到他来到了连队,那位战士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了解了现场情况,张叔指挥战士们用冲锋枪对准炸弹射击,但“乒乒乓乓”的子弹撞击,对炸弹没有丝毫作用,张叔就匍匐前进抵近观察。那炸弹上有一对奇怪的“蝴蝶翅膀”,上面还有筷子粗细的小孔,这就是后来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蝴蝶弹”的一种新型炸弹。看着看着,张叔就有了主意。他找来长绳,在一端绑上了一个铁钩,然后对其他战士说:“你们隐蔽好,观察我的动作,如果我牺牲了,你们就总结经验,再试其他办法。”说完,张叔就带着长绳再次接近炸弹。当他举起铁钩慢慢穿过小孔时,张叔也是十分紧张,按他当时作报告的话讲: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内衣也让汗湿透了。铁钩穿过小孔放下后,炸弹毫无反应,张叔这才长吁了一口气,迅速返回隐蔽处。“给我拉!”随着张叔的大喊,战士们只稍微拉动了炸弹,就迎来了轰的一声巨响,炸弹成功排除。
可是,一次处理一个炸弹太费事,如何提高效率?张叔灵机一动,想到了拉窗帘的原理。于是,他们找来许多小细绳,一头绞上铁丝弯成铁钩,另一头也绞上铁丝弯成铁环,然后根据炸弹数量,将相应的细绳都套在同一根粗绳上。一次拉拽,轰隆隆的爆炸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有些没炸的,也最终因为像窗帘一样被聚到了一起,只要一个爆炸,其他的也就都被引爆了。利用这一方法,张叔带领战士们很快将公路附近的炸弹清除干净,这一经验也被迅速上报推广,成为了志愿军战士排除敌人新型炸弹的有效方法。为此,张叔荣立了三等功,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一次排弹,张叔发现一枚“蝴蝶弹”的引信爆炸了,但没有引爆弹体,蝴蝶翅膀依然完好,他就把弹体内的炸药清除掉,保留下一枚完好的“蝴蝶弹”,战后曾在国内进行过展览。在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我看到过这种炸弹,外形确如展翅飞翔的蝴蝶,不知是不是来自张叔的保留。睹物思人,想起张叔在作报告时最后说的话:“我们当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栋梁。”那声音穿越时空,总能激荡起我内心的波澜。

上一篇:每日一学——5月20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