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显神威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孙中山与陈独秀,一个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们在上海相遇并相识。孙中山欣赏陈独秀的才干,为《新青年》题词,出手援救他出狱;陈独秀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以大局为重,协助孙中山,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0年5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刊载了孙中山的题词
孙中山为《新青年》题词
1920年4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作“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讲,他说: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为了提高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关注,陈独秀决定把即将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辑为《劳动节纪念号》。
《劳动者纪念号》刊有李大钊的《五一节的历史》、陈独秀的《劳动者底觉悟》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还全文刊载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对国内劳动状况的调查占本号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二。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陈独秀请孙中山、蔡元培等社会名流为之题词。孙中山阅读过《新青年》杂志,认为陈独秀宣传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工人群众以及各界人士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所以,欣然挥毫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送给陈独秀。陈独秀如获至宝,立即把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题词在《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上发表。
1920年5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刊载了孙中山的题词
援手营救陈独秀
1920年3月31日,孙中山在上海宴请陈独秀,由胡汉民、廖仲恺、戴传贤作陪,这是孙、陈两人首次见面。席间,两人相谈甚欢。
1922年孙中山(中排左三)、廖仲恺(前排左一)与胡汉民(中排左二)等人合影
不久,陈独秀搬到法租界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这是一座老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上的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兼书房,楼下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10月4日下午, 法租界几个巡捕突然闯进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 弄2号),逮捕了陈独秀,在他家的高君曼、杨明斋、包惠僧和柯庆施也同时被捕,搜出《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等杂志及印刷品多种。到捕房后,陈独秀化名王坦甫,其他人也都报了假名,陈独秀嘱咐包惠僧等人,不可说出共产党的真情,一切都推在他的身上。不久褚辅成和邵力子去陈家访问时也立时被捕。
上海各大报纸均报道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一时间满城风雨。为了营救陈独秀,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通报各地的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同时电请孙中山设法予以帮助。“孙中山打了电报给上海法租界的领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请了法国律师巴和承办这个案子,花钱打通各个关节。19日,法庭判决除了陈独秀外其他人获释。26日,法庭结案,判决书称:查《新青年》已被封闭禁止出售,被告陈独秀明知故犯,罚洋一百元,销毁查抄书刊,释放陈独秀。陈独秀出狱后,获悉这是孙中山、李达以及马林合力营救的结果。
孙陈共商国共合作
1922年8月,由于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来到上海。此时的他身心俱疲,痛定思痛之后,意识到缺乏真正的革命力量,是此次祸害的根源。而年轻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正是国民党所急需补充的新鲜血液。
1922年8月22日,陈独秀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特别会议,讨论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等问题。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等7人在会上进行了两天的激烈辩论。陈独秀批评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观点和主张,强调“国民党主要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会引起许多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将有害于革命势力的团结”。后来历史发展的结局的确被不幸而言中。为顾全大局,陈独秀最后表示:我们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但孙中山必须改变其管理模式并改组国民党。
西湖会议后,陈独秀前往法租界莫里哀路孙中山寓所,拜访孙中山,商议有关国共合作等重大问题。孙中山满怀热切的期待,紧紧握住陈独秀的双手,仔细倾听了陈独秀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前途的阐述后,“立即赞成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允许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从他的原有入党办法,并依照民主化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李大钊、陈独秀等“由张继介绍,孙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了国民党为党员”。
9月4日,孙中山召集在沪国民党员张继等53人座谈改进党务的意见,陈独秀、马林均应邀参加。会后,孙中山指定成立改进方略起草委员会,由陈独秀等9人组成,负责起草国民党党纲和总章草案。在孙中山任命的国民党本部重要干部名单中,陈独秀被指定为参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议通过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会后,共产党员纷纷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病逝世。
孙中山灵堂庄严肃穆
陈独秀在上海参加了追悼孙中山的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去世。陈独秀还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发表了《告中国民众书》,指出:“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战的孙中山先生死了,自然是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一大损失,然而这个运动是决不会随着中山先生之死而停止的。”
192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的《通告十三号》,由陈独秀、罗章龙以英文和德文署名
上一篇:每日一学——4月22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