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聚焦
资源建设
事业发展
信息网络
综合管理
王选陈列馆
装备管理
资助中心
锡望永助
筑梦书香
榜样的力量
通知公告
采购招标
活动通知
党史学习教育
每日一学
党员微课制作
要闻动态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2023年“锡望永助”无锡优秀资助工作者风采展播(二)——邹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01-16 点击数: 字体:A-   A+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我市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市教育局在全市启动“无锡优秀资助工作者”遴选推荐活动,最终确定46名2023年“无锡优秀资助工作者”。接下来,“锡望永助”系列宣传推送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他们,感受他们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路上传递出的正能量!

初心不忘   资助伴行

江阴市周庄中学 邹健

邹健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200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周庄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学生资助办公室负责人。负责学校资助工作以来,邹健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资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获评无锡市德育工作能手,江阴市资助先进个人,周庄镇扶残先进个人。

一、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周庄中学是一个农村初中,新市民子女学生比例高,全校共有学生2960名,其中新市民子女占了一半,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为提高师生和家长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邹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一是每一学期都会根据国家政策制作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并在校园内显著位置张贴展板;二是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再次进行宣传,宣传前收集班主任班会材料进行审核修改,制定方案,宣传中深入班级指导,宣传后深入学生了解知晓度,确保宣传效果;三是利用家长会亲自对家长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四是起草、印制并向学生及家长发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一系列形式广泛、多种多样的宣传,切实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晓资助政策。

二、做实学生困难认定,切实做好国家资助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切实做好国家资助工作,让国家资助最大限度充分发挥作用,邹健老师根据上级文件制定了《周庄中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案》征求意见稿,在校内征求师生的意见,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定稿,并以此为据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邹健经常带领老师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掌握学生家庭贫困程度的第一手资料,为实施国家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资助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规范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邹健老师在具体做资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周庄中学资助管理制度,使周庄中学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各项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邹健老师深入研究资助工作,2021年《浅谈精准资助视角下的贫困生的家访》获得无锡市二等奖 ,2022年《贫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获得江阴市一等奖、无锡市三等奖。

四、拓宽资助帮助渠道,真正帮助困难家庭

在完整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邹健一是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所筹集到的资金都用于资助特别困难学生,二是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让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学生资助中,真正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落到了实处。每年自主拓展的资助项目有周庄中学励志奖学金,关工委红十字救助专项资助、精准的点对点个人资助。

五、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为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邹健老师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很多感恩资助的活动。如感恩资助主题班会,感恩教育黑板报,感恩资助国旗下的演讲,资助育人征文活动,资助育人感恩调查表,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感恩励志成才的评选活动;每学期对获得资助的同学进行一次感恩资助调查活动,切实让学生感受国家和学校的关心和关爱,通过一系列的感恩资助活动,使育人内容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2020、2022 年推选的资助书法作品获得江阴市二等奖,2022年推选的资助短视频获得无锡市一等奖。

六、认真学习档案知识,扎实做好资助档案

邹健自从事资助工作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资助档案建设,并认真学习相关档案建设知识,从2019年起就摸索资助档案标准化建设,使得周庄中学的学生资助档案一直走在了全市资助档案整理的前列,多次得到市资助中心领导的表扬。

因邹健的辛勤工作,周庄中学接受市级资助工作中得分一直名列前茅,并获得了资助创新加分。他本人也被评为2021年度江阴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然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周庄中学的学生资助继续努力工作。


【打印正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