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党章修正案一个较明显的改动是第四项“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中,把“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改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指出这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要求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949年5月21日,解放军第二野四兵团13军37师到达了南昌近郊谢埠镇(当时国民党南昌县政府所在地)东南面的武阳,离谢埠镇不足500米,被抚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凌晨1时,37师110团摸黑从南昌县武阳(现武阳镇泗洪村)方向悄悄渡过抚河,趁国民党守军不备一举拿下了谢埠镇。国民党军政人员400余人,一直以为解放军还在抚州,离此地好几百公里呢,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解放军的速度如此之快,所以,都做了俘虏。
消息很快传到了据守在南昌市的国民党桂系军队夏威兵团指挥部,他们深知谢埠镇乃南昌东南之屏障,万不能失。黎明时分,国民党夏威兵团南昌指挥部指挥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共一万余人,从南昌方向向谢埠镇反扑,企图把立足未稳的110团赶入抚河,重新夺回抚河渡口谢埠镇,占领这个带有天堑的战略要地,以此阻挡解放军解放南昌城。
110团解放军战士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中,背水作战,坚守阵地,顶住了敌人八次密集的冲杀,许多阵地反复争夺,战斗的激烈程度难以想象。
国民党军队夏威兵团南昌最高指挥部的军官们并不是草包,他们指挥炮兵封锁抚河,阻止解放军后续部队增援,使得解放军110团很快就面临极大的危险。一万余人对一千余人,在武器装备等于、甚至优于解放军的情况下,这场战斗的输赢毫无悬念。
然而,奇迹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解放军110团全体指战员发出了“我们愿为解放南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在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决不后退半步,伤亡超过了500余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抚河,染红了谢埠镇。据资料记载,这是渡江以来,解放军在江西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
当时,想要强渡不到200米宽的抚河,解放军后继增援部队确实面临很大困难,因为征调的都是附近一带群众的小木船,无法抵抗敌军的炮火攻击。但如果不增援,那么110团将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狭路相逢勇者胜。下午,经过解放军指挥部门研究,决定釆取强渡强攻。解放军111团和109团冒着敌人的炮火成功强渡抚河,最终击溃了敌军。
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110团犹如一颗钉子,深深地扎住了夏威兵团,挡住了敌人两个师。对手的英勇顽强,让夏威兵团的军官们清楚地意识到,依靠抚河的屏障已失,知道势不可为,主动后撤,放弃坚守南昌。就这样,解放军兵不血刃,解放了南昌。
从军事常识看,谢埠之战,国民党封锁抚河,阻止增援,并以众击少,这都是完全符合作战原理和规律的。可是国民党政权太过腐败,士兵不愿拼命,军官贪生怕死,即便有再好的指挥官,也是无能为力。
同时,谢埠之战也体现出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这场战役中,五百解放军勇士倒在了全国即将胜利的前夜,甚是可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南昌的解放,从此南昌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埠之战的部分烈士遗体被安葬在南昌县莲塘烈士公园,但更多的烈士遗骸却无法找到。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早已模糊不清,只有那抚河水依旧滔滔。现在,谢埠抚河渡口已经列为南昌县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年轻一代要永远记住,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许多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江泽民《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
上一篇:每日一学——6月11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