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报告被誉为中共历史上“最好的报告”。1989年后,邓小平曾经说,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要动”。
报告起草之初,时任中央领导人召集起草小组负责人谈了几点看法:其中包括十三大要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3月25日,邓小平在报告上批示:“这个设计好。”于是,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就顺理成章了。 5月中旬,起草组拿出十三大报告的第一稿。邓小平看了报告初稿后说,我对内容没多少意见。要说有些意见,是对政治体制改革这部分。我们不照搬三权分立,你们也没有写要三权分立;但是不是也搬了一点?决定了就办,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能丢。 邓小平说,我们要搞一个增强行政效能的体制,机构要精简。民主还是个手段,讲民主必须要和法制联系起来讲,把法制搞起来,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行政机构应该很有效能。这个报告语言沉闷,包括初级阶段部分。要使人能从报告中看出中国还要继续改革,这个报告就成功了。 在了解了邓小平和中央五人小组关于报告第一稿的意见之后,报告起草小组负责人召集中央政改办人员研究如何贯彻邓小平的意见。成员陈小鲁在讨论中提出,报告中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也应该概括出一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起草小组负责人接受了这个意见,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地写进了报告。邓小平看了非常赞赏。 1987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原则通过了十三大报告第四稿,并决定将这个稿子提交给即将召开的十二届七中全会。邓小平看了报告的稿子后说,报告看了,没有意见,写得好。 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十三大报告。
1924年冬,潘叶煌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受中共武汉地下党的派遣,回寻乌原藉,从事地下工作。在创办农民夜校、发展农民运动的时候,他遇见了汤洪秀。
实际上,他们自小就认识,汤洪秀的胞兄汤名扬不仅是潘叶煌的表兄,更是他的好朋友。后来,潘叶煌和汤名扬都到外地求学去了,汤洪秀就由父母做主嫁到了田背。起初,汤洪秀并不同意这门婚事,坚持她的婚姻自己做主,哥哥汤名扬也写信支持她。但父亲说,历来女子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自己做主的道理?最终,汤洪秀拗不过父亲,还是嫁到了田背,但她那病恹恹的丈夫没过两年就死了。
潘叶煌组织农民打“禾头鬼”的时候,汤洪秀第一个带头,跟着潘叶煌与地主斗,使地主再也不敢带人来田间地头收租了。潘叶煌办夜校,汤洪秀也积极报名要求进步,俩人形影相随,志同道合,心也越走越近。
但潘叶煌的父亲潘亦全却不认可,他说,一个女子本该在家做家务,服侍老人与丈夫,不该到处抛头露面出风头。潘亦全几次看见儿子跟汤洪秀走在一起有说有笑,他心里就来气,借故家里有事要儿子帮忙,硬拉着儿子往家里走,想方设法拆散他们。他还对自己的老婆说:“我辛辛苦苦供儿子读书,读成了就讨个寡妇做老婆不成?不行,无论如何我也不同意!”
可是,父亲的反对阻拦不住两颗相爱的心,后来潘叶煌和汤洪秀在城南石溪书院师生和朋友的簇拥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潘亦全见儿子这么坚决,便不再阻拦了。
1928年3月25日,潘叶煌他们带领群众发动了全城暴动,赶跑了反动县长,公审了伪警察署长。不甘失败的反动派召集附近几个县的反动力量,要对潘叶煌他们的革命力量进行反扑。经过研究,举行暴动的人员分几路转移,其中,潘叶煌带领一路人马藏在赣粤的大山里,跟敌人周旋,但因叛徒告密,潘叶煌不幸受伤被捕。
敌人把潘叶煌装进猪笼抬回县城后,对他软硬并施,要他说出地下党员的名字,并声明脱离共产党,就可以得到自由,潘叶煌坚贞不屈。
潘亦全得知儿子被捕后,几天几宿睡不着觉,他急忙到处借钱,又把老屋全部变卖,买主要他留下一间屋来安身立命,他说,儿子都没命了,自己立什么命!他把借来的和卖老屋的钱,都送给监狱里管事的,央求道:“我儿子叶煌还年轻,求你们放他一马。”管事的非但不答应,还没收了潘亦全带来的全部银元,末了,还叫人把他打了一顿。不久,凶残的敌人把潘亦全、潘叶煌父子双双杀害了。
潘叶煌牺牲三个多月后,他的儿子出生,取名潘庆余。不久,朱德在当地革命干部的带领下,来蛇子头看望了烈士家属汤洪秀。汤洪秀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投身到革命运动中……

上一篇:每日一学——6月5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