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6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部党章是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而写成的,也是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左”的错误而写成的。
十二大党章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有一个更为充实完整的总纲。十二大党章总纲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都作了规定。对毛泽东思想,新党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加科学的表述。对党的领导,明确规定为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十二大党章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特别强调,“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党章,要求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还新增“党的干部”一章,提出,“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比一般党员更高的要求。
第三、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具体的规定。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二大党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四个服从原则、选举领导原则、代表大会原则、上下级关系原则、党委会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原则),明确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等等。
第四、对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体制作出新规定。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时,还要选举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规定中共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老家的衣柜里,珍藏着两件中山装。
年份很长的那件,本是黑色,历经岁月磨砺,已呈灰白,看得出其肩部曾大补过;第二件,枣红色,洋溢着浓浓喜气,虽已放二十多年,却并无旧色。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大地上抗日烽火四起。本在省城念医学的爷爷,一腔热血远赴华北,寻到八路军,投笔从戎。爷爷将自己的学生服,就是那件中山装,打进背包里。
从此,爷爷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南北,那件中山装与他生死同随。形势艰危时,为轻装疾行,同志们会扔掉一些东西。但自始至终,爷爷都未想过要扔掉那件学生装。
战事稍松,部队休整时,爷爷会把那件中山装拿出来清洗一下。望着挂在树杈上晾晒的衣服,他憧憬着,等把鬼子彻底赶出中国了,就可以再次穿上它走进课堂。
当兵第三年,爷爷入了党。
1945年,爷爷已是八路军的连长。那年春,一个中午,我军遭日寇战机轰炸。因早就侦察到离驻地不远有日军机场,部队很警觉,相关准备也很充分,所以尽管敌机一阵狂轰乱炸,因为躲避及时,咱们的人员、物资基本未遭损失。
那回,爷爷的包裹着了火,里面的学生服,肩部被烧出一个大洞。爷爷很是心痛,寻思有机会找个裁缝将它补好。因战事紧张,衣服就一直没补。几年后,它才被一个四川姑娘缝补好。
1950年初,时任解放军侦察营营长的爷爷,奉命参加“川西剿匪”。剿匪期间,爷爷偶遇当年的大学女同学,她当时是川西军区医院的护士长。在校期间,他俩已暗生情愫,只是后来天各一方,音信全无。未料多年后,两人居然又在部队相逢。
男未娶女未嫁,这对同学再续前缘。剿匪工作紧张、凶险,两人见面的时间很少,但据护士长——也就是我奶奶讲,那段日子是她与爷爷最美好难忘的时光。
一天,护士长把营长的那件中山装拿到医院,找来一块黑布,抽空一针一线将衣服缝补好。
拿上恋人送回的衣服,营长仔细端详一番,对她的手艺很是满意。部队休整时,他将补好的中山装整整穿了一天,还对护士长说:“将来我们的孩子,应该可以好好念书了。”
1997年,爷爷去世。送别丈夫后,奶奶拿出爷爷年轻时穿过的学生装和一件老式军装,挂在床头。怕她睹物思人太过悲伤,家人说把它们先放在箱子里,想看的时候再拿出来。奶奶坚决不让。
奶奶生前对我们说:“你爷爷读大学那会儿,高高瘦瘦,穿身中山装,又清秀,又文雅哟……上课时,我们女生总喜欢偷偷瞄他几眼……”说着说着,满头银发的奶奶面染微霞,浑浊的眼睛,好似亦清澈不少,整个人好似重回明眸秀颜的青春时代。
1998年1月中旬,父亲一行人以文化学者的身份,要到伦敦参加一个文化交流会。当时,中英双方还未在政府层面举办过文化交流会,相关的文化交流会是以两国民间团体互访的形式展开的。
父亲等人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中英文化交流会,以往,他们都是按例身穿中山装参会。而这一次,大伙儿却遇上一个问题,出发前,他们接到英方的文函,说希望中方人员着西装到会。函上寥寥数语,未见相关说明之辞。
到底是穿西装还是坚持着中山装?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最大程度地尊重主人家的面子,着西装参会;但中山装还得备好,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穿。
当时,中英关系正处于一个较微妙的时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之欢欣鼓舞,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洗雪历史耻辱、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而对英国来说,面对香港主权被中国政府收回的事实,从政府到民间,多少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需要一个较长的“心理调适期”。
英方突然打破常规,提出让中方参会人员着西装的要求,是不是与香港回归有某种关联,人家是不是要故意搞点话题出来?说不准。这事儿弄不好,还可能造成整个交流会的尴尬。所以,为谨慎起见,我方斟酌出这么一个既不拂人意亦不失“筋骨”的着装之法。进退有道嘛!
直到父亲他们到了伦敦,才解开英国人抛出的谜团。
“这英国人也真是够‘幽默!’”父亲后来讲。英国主办方的几个负责人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请中国学者穿西装呢,理由居然是他们想瞧瞧“哥几个”穿西装的模样,没别的意思。
后来,父亲曾笑言,这几个负责人,有两个是幽默小说作家,他们的想法到底幽默不幽默,真不好说啊。
先不说幽默不幽默,主办方接下来的做法,倒是别具一格,诚意十足。交流会的第二天,他们特意为中国学者准备了枣红色的中山装,说是临近中国春节,穿上喜庆;英方的人员,亦穿上了中山装。
交流会上,英方有学者讲道:“英国人可以对香港恋恋不舍,但不要对它的回归耿耿于怀……大家朝前看,才能谱出两国友谊新曲。”他中肯的发言,得到双方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
交流会结束后,英方将中山装赠予中国学者。
关于这件枣红中山装,父亲曾对我们讲:它呢,饱含外国朋友的诚意和情谊,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它也是咱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的有力见证。其中内蕴,你们该是明白的。弱国之人,是很难得到人家主动尊重的啊!
两件不同时期的中山装,濡染时光记忆,承载岁月变迁,亦国亦家,我们一直好好珍藏着。

上一篇:每日一学——6月2日
下一篇:每日一学——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