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名无锡籍两院院士中,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是杰出的代表。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设,王选事迹陈列馆(东林书院旁)将于7月初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记者踏访该馆,感受这位“当代毕昇”的风范。
展区面积1450平方米
王选事迹陈列馆展区面积1450平方米,辅助面积388平方米,绿化广场815平方米。陈列馆馆名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亲笔题写。陈列馆分为七个部分,通过精心挑选、组织的文字、照片、实物,默默向世人展示着王选的生活经历和巨大成就。
300多件珍贵展品全部由王选的夫人陈堃銶教授,以及北京王选陈列室无偿提供。有王选教授生前用过的放大镜、手提电脑、衣物,部分奖杯奖状、工作笔记、亲笔演算的草稿,以及各种珍贵的合影。
展品记录奋斗的足迹
王选出身于无锡的书香门第。尚德务实、读书进取为一贯的家风。王选在正直善良、开明宽厚的家风濡染下,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和学风。馆内第一个蜡像场景,是幼年王选聆听长辈教诲的情景,和他在日军的铁蹄下保存下来的一本抗日画册。
让人感动的,还有王选的俭朴。74平方米的单元房,一张老名片,一副旧眼镜,为省5分钱的车费,他以步代车。但他将获得的近千万元奖金,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
令人感动的还有两张这样的照片,是1955年王选分析和修改在照排时出错的“匍”字压缩信息的手迹。解说员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每个字的质量,王选付出了超过常人的艰辛和耐心。当时没有可以显示字模效果的显示器,他只好用宽行打印机将压缩信息数据打出来查对。瞧,这是他对‘匍’字的10行信息的识别和修改情况,这是他对照信息在坐标纸上一笔一笔画出来,以此查找字模输出错误的原因,是字模制作错误,还是生成器问题”。
王选妻子既是他的亲密伴侣,也是他在科研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合作者。1970―1979年,王选、陈堃銶夫妇在北大佟府乙8号只有10平方米的屋内进行研究。既受到文革动乱的冲击,又要忍受饥饿、病痛的煎熬,3650个日日夜夜,他们互相激励和支持,在极度劳累和紧张的困境下,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陈教授已70多岁了,但她不顾年迈,先后多次从北京赶来,亲自关心过问该馆的建设,有的陈列资料还是她亲自修改。
“王选遗嘱”震撼人心
细读陈列馆里王选的一些书信,点点滴滴总关情。其中有上世纪80年代初,写给即将出国留学的侄女的家信。篇幅不长,字句平实无华,表面看是一位科学家以一种极其平和的心态讲述自己对人生的跋涉和事业成功的看法,而核心是拒绝急功近利的理念。
驻足在大幅“王选遗嘱”影印件面前,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被震撼。“人总有一死。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还能为国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旦医生会诊认为已为不治之症,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则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精力。在安乐死或正常脑死亡时,立即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上一篇:王选名言
下一篇:王选事迹陈列馆将于7月初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