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栗子初熟,鱼虾肥美的季节。葡萄满架,秋社雅聚,一派丰收的景象。从盛夏到初秋,这个假期,对于“华燕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来说,是休整的时期,更是拔节生长的时期。他们利用假期像海绵一样在书海里贪婪地吸收,让智慧流淌笔端,交流、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暑假前,工作室导师华燕就跟大家做了暑期学习规划建议,分享了暑期论文的论文撰写指导讲座 PPT 和有关论文写作的选题和案例,并进行了线上学习交流。她以《刘禹锡》的诗句“吹尽狂沙始到金”引入,告诉大家写好一篇文章如沙里淘金,需历经千锤百炼。接着,从“写好论文,我们需要做思考什么?”“写好论文,我们可以试着做些什么?”“写好论文,我们缺少些什么”三大板块进行分享交流,讲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举例丰富。她指出“专业成长=阅读+经验+反思”,让工作室成员就语文教学,围绕育人方式、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撰写论文,小处切入,教学方式、作业设计、语文要素、与新技术结合等等,突出探索性实践和心得体会。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积极动笔撰文。

“叮咚!叮咚!叮咚”紧凑的信息提醒,一篇论文线上冒出。看初稿,有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沉思,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对完美课堂的设想……但是,也有作者不成熟的思考及粗糙的条理框架。对此,华燕老师一一细读,不仅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就连文章的板块、标题之间的内在逻辑等等也一并给老师们理清楚。修改的过程才是作者撰写水平提升的过程。正如作家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老师们有更直观的体会,华燕老师展示了丁娴老师《源于儿童立场的深度识字教学》从第一稿到第五稿的修改过程,从稚嫩到成熟,从粗糙到精致,一篇文章经历了从“毛坯”到“豪装”的过程,不禁让人感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果然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牢记“文章不厌百回改”啊!

教师感言:
周咪:学习了华老师的论文撰写指导之后真是受益匪浅,更直观地了解了论文的格式和书写的技巧。论文的题目格外重要,应该体现当前教学研究的动向,要能够在简洁地反映出这篇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新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平时要多动脑筋、肯花功夫、勤于积累、善于研究。
冯佳:通过华老师的论文指导分享,让我意识到写论文是一个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的事情。论文题目的选取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既要能让人眼前一亮,也要能贴近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大意。除了题目的修改,各个小标题也非常重要,好的小标题不仅能够概括每个小节的大意,还能够起到承上启下或者加深层次的作用,甚至可以呼应文题,让文章更具完整性。总之,通过华老师的分享和具体指导,我知道了写文章不是坐着凭空想象,更需要我们广泛阅读、捕捉细节、关注日常和勤于思考。
周晓琳:论文写作是每一位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撰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以促进专业的成长。但对于论文,我还秉持着本科时候的固有观念,尊敬又畏惧,觉得它是高不可攀的,是非常人所不能及的。所以胆怯让我一直停滞在写论文的起点上。这次的线上交流学习中,华燕老师提到,想写出好的论文,有方法和技巧很重要,但“信心”更为重要。看到丁老师的论文题目和一级标题都是一改再改,我逐渐意识到写论文是需要耐心和坚持的,只有经过不厌其烦地打磨,铁杵才能变成针。想要写成一篇优秀的论文绝非一朝一夕,长途漫漫,我还需要继续探索。
赵林萌:如何写好论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好的论文是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在校园里,孩子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班级的,也是比较熟悉的内容入手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是对于某一教学活动的心得与体会,可以是对孩子各种行为观察分析的积累,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教学问题具体做法的归纳与总结等等。对于这些实践经验要求我们要重在积累。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
(撰稿: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