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发展型资助体系,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筑牢教育公平底线,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银行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了“筑梦书香”资助育人项目,该项目按年度开展,主要包括评选“优才奖学金”和“奋进奖学金“获得者。2023年度无锡地区“优才奖学金”评选活动已圆满结束,经各地、各校申报、审核,市学生资助中心复核、评审,我市共确认44名同学获得“优才奖学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汲取他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热情和力量。
冯喆禧

女,共青团员,是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高二(8)班的一名学生。在班中担任语文课代表的职务,平时学习刻苦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得校“优秀学生”和“优秀团员”的称号。
在学校中,她积极承担作为语文课代表的责任,认真履行语文老师的要求,与老师之间相处和谐融洽,是语文老师得力的助手。在班级中,和同学友好相处,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在高二的宜兴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意识强,主动将包好的馄饨煮好,看到别组同学在煮馄饨方面遇到困难热心帮助,餐后及时帮忙整理餐桌,直到打扫干净才离开。在活动中,她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责任的担当。在校运动会中,她踊跃报名参加了年级女子800米的赛项。比赛中冯喆禧突发身体不适,但她咬紧牙关,没有轻言放弃,坚持跑完全程,最后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为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实践自己、充实自我。
在校外,她时刻铭记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冯喆禧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每天四点起床,前往集合地点进行核酸工作前的布置,还顶着烈日在社区里、街道间来回穿梭,提醒居民保持秩序、做好防护做核酸,同时热心解答其他新手志愿者的疑问,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新吴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冯喆禧在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车祸不幸离世,但她性格开朗乐观坚定、活泼开朗,没有被命运打倒。作为长女的她,从小照顾关心妹妹,主动帮助母亲分担家务,是母亲的小棉袄,是家中的开心果,她用着她的方式将家中的阴霾驱散,让阳光重新回到这个家庭。人人都有梦,虽然追梦的路上充满艰辛、布满荆棘,但冯喆禧相信自己会用汗水铺出一条通往梦想的五彩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韩家鑫

《定格》
时间如白驹过隙,高中三年恰若一瞬——是千来个日夜的流逝、是三个春秋的流转,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亦是无数个永恒的定格。这些定格记录了、代表了韩家鑫同学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这一段的人生经历。
他的第一个定格,停留在高一第一次月考结束后晚间的宿舍。那时他刚从农村来到高中,有着对周遭的胆怯,却也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傲气。他说要考进年级前十,结果却是四百开外。那是他第一次躺在床上辗转、感到挫败,并燃起了挑战人生的火焰。他更加坚定地觉得,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他不信他做不到。
第二个定格,在高一结束的夜晚,那时他考了年级第九。他望着远处闪烁的灯火与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第一次感受到小小的满足与随之而来的宁静。浸润在清凉的夜风中,他收获了第一颗辛勤播种的种子。
接下来的一个定格,位于他的学校小小的足球场上。那是学校的足球联赛,他们队屡战屡败,在小组内出线都已无望,但是他们没有半点气馁。接下来的一局比赛,虽然面对的是公认的最强队,但他们依然拼尽全力,从轻敌的对手那拿到了他们的第一次进球。纵然结果仍是落败,但他已然融入了这个集体,与他们一起拼搏,一起欢笑,一起遗憾。那是他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体育精神,如此强烈的体悟到集体荣誉感。
之后的一个定格,停留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当时韩家鑫躺在宿舍床上,正因考试成绩不错而心满意足。也正是那时,他床头的同学突然开始抽泣,他一时不知所措。那位同学又说道:“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这么差。”他不知晓答案,却也毫不犹豫地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是他第一次安慰别人,第一次体会到朋友与朋友之间隐约而又坚韧的联系。
最后的定格,是他们挥手告别的瞬间。他与同学、朋友、老师们道别,与三年来的欢欣、悲伤、迷茫和遗憾道别。他有些许感伤,但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过去的一切都造就了这个个体的现在,但未来之广阔仍是无垠。
三年时光飞逝,这一个个定格,铭刻了这段时光。也正是这些定格,让他成长,教他生活。也正是这些定格,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自己的道路。
来源:无锡市梅村高级中学
编辑: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